国际领先!温医大眼视光“超超薄”角膜移植术 点燃微光视界
近年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在医学高峰建设中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近日,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科技创新平台联合中心主任、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副院长陈蔚教授团队通过多年临床实践研究,以《超超薄推注式等角膜内皮移植创新手术系列》研究成果获评温医大第二届附属医院临床新技术新项目的“国际先进”类别唯一奖项。
陈蔚和团队成员正在进行超超薄 推注式角膜内皮移植手术 项目简介 超超薄推注式角膜内皮移植术(Nanothin-DSAEK):与DMEK手术需依赖60岁以上年长的供体角膜不同,该术式可充分利用10岁以上的年轻供体角膜,极大缓解了供体短缺的压力。陈蔚教授团队制备出了中央厚度仅13微米的植片,创下了超超薄推注式角膜内皮移植术的全球最薄记录。 超超薄内皮植片显著改善了术后视觉质量。因组织更薄,远视漂移现象大幅减少,视力恢复更快,排斥反应发生率也显著降低。 推注式操作在内皮植片植入过程中几乎无摩擦与损伤,术中内皮细胞丢失率低至10%,远优于传统术式。 陈蔚和团队成员正在进行超超薄 推注式角膜内皮移植手术 在眼科世界里,“光”不是抽象的隐喻,而是具体可感、可被修复的存在。当一次次技术进步凝聚在精密复杂的手术中,就可能改变患者的命运,带来重见光明的机会。超超薄推注式角膜内皮移植术(Nanothin-DSAEK),探索出一条更适合中国患者的角膜移植手术路径,不仅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更为全球眼科医疗的发展注入了中国智慧与力量。
当微光模糊了双眼 角膜内皮病治疗迎来新选择 “眼前的东西都看不清楚,更别提出门了。”半年前,63岁的季阿姨因为右眼视力下降严重,伴有异物感。在女儿的陪同下,季阿姨来到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角膜病临床中心检查,被诊断为角膜内皮营养不良,医生建议手术治疗。 五个月后,陈蔚为季阿姨实施了超超薄推注式角膜内皮移植术,植入的角膜内皮植片最薄处仅有21微米,仅为一根头发丝(直径大约60微米)的三分之一厚度。 近日,季阿姨来门诊复查,她的视力从术前的0.04恢复到了0.6,角膜透明,内皮植片贴合良好,内皮细胞密度达到2475/mm²,恢复情况良好。 陈蔚表示,在眼科门诊中,像季阿姨一样的角膜内皮病患者并不少见,通过手术治疗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角膜内皮为何这么重要?陈蔚科普,角膜内皮处于角膜组织的内表面,由一层不可再生的细胞组成,对于维持角膜的透明和代谢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患病、受伤、手术都可能使内皮细胞数量减少。当角膜内皮细胞减少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发生“角膜内皮失代偿”。 他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角膜内皮病,就好像照相机的镜头起雾了,拍照片就会不清楚。”这种眼部疾病会导致角膜水肿、上皮脱落,从而引发视力下降、眼痛、畏光、流泪、不敢睁眼等症状。因此,患者需要进行角膜内皮移植,来维持角膜的透明以及正常功能。 患者恢复视力后给陈蔚送花表示感谢
微米必争、术式改良、全球最薄 全国首创术式重建清晰“视界” 目前,全球眼科界角膜内皮移植主流手术方式有自动板层刀辅助的角膜内皮移植(DSAEK)和后弹力层角膜内皮移植(DMEK)两种。相对而言,DMEK拥有更好的视觉质量,但植片获取及手术操作难度更大,术后植片脱位率更高,并且对捐献角膜供体有年龄限制。 “对于角膜内皮移植(DSAEK)手术来说,移植片越薄越好。”陈蔚说,越薄的植片术后排斥反应率越低,移植手术引起的远视漂移、高阶像差等情况更少,对于患者来说视力恢复更快,最终视力也会更好,而且一场手术的平均时间大约为20分钟,患者的心理负担更小。 当全球各角膜移植中心都致力于将DSAEK角膜内皮植片中央厚度控制在100微米以内时,仅有全球少数几家医院在尝试制备厚度50微米内超超薄角膜内皮植片。而陈蔚团队通过技术创新,在超超薄角膜内皮植片制备方法上精益求精,甚至制备出了中央厚度仅13微米的内皮植片。这是目前全球报道过最薄的DSAEK植片,也创下了超超薄推注式角膜内皮移植术的全球最薄记录。 “这项植片制备技术在国际领先,2022年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也申请了PCT国际专利。目前全球超超薄角膜内皮植片制备成功率最高的地方,就在温医大眼视光医院角膜病临床中心。”团队成员赵泽林自豪地说。 为减少角膜内皮移植过程中的角膜内皮损伤,陈蔚团队对手术方法进行了改良。 传统角膜内皮移植是用器械拖拽的方式将植片经切口拉入前房,过程中会对内皮植片造成损伤。在超超薄推注式角膜内皮移植术中,由于改良的植片制备方法使角膜内皮植片厚度变薄,便可以将植片装入类似人工晶体推注器中,以推注的方式注入前房,在过程中不会受到切口的挤压,避免损伤植片。
让珍贵的角膜“一材两用” 为全球角膜移植技术探索新路径 “国内头部的眼科医院,都有大量的患者在排队等待着角膜移植手术,其中感染性的角膜炎患者居多,人均要排队半年时间以上。”陈蔚一语道出了当前国内角膜供体少,需求量高的现状。因此,如何让供体的角膜更加充分被利用,早已成为陈蔚团队的研究方向。 为此,陈蔚团队拓展了“一材两用”的临床应用路径:在制备角膜内皮植片后,剩余的前部基质层仍可用于深板层角膜移植,实现一个供体角膜挽救两位角膜盲患者的目标。这一技术在提高角膜利用率的同时,也为更多患者带来了重见光明的希望。 2024年,受世界眼科大会的邀请,陈蔚发表了题为《Modified Method for Nanothin Descemet Stripping Automated Endothelial Keratoplasty with Injector(改良的超超薄推注式DSAEK)》的专题演讲,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 在国内,陈蔚多次受邀在中山角膜病论坛、全国角膜病大会等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上进行手术直播和专题演讲。超超薄推注式角膜内皮移植术已受到国际国内眼科界的持续关注,并获得国家专利。 令人欣慰的是,超超薄推注式角膜内皮移植术不仅契合中国患者特征,也为全球角膜移植技术提供全新路径,特别适用于角膜资源匮乏地区,为提高供体利用效率、扩大治疗覆盖面提供了重要参考。“我们希望通过不断的创新,为更多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陈蔚说道。
专家组评审意见 临床新技术“超超薄角膜内皮植片制备技术”,推注式手术操作,PDAEK手术,角膜材料“一材两用”技术和材料保存,是国际原创,技术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克服了当前国内技术的限制,如供体严重缺乏的弊端。该项技术更容易掌握,相对受供体年龄限制性小,适合我国国情,医生也更容易掌握应用,学习曲线相对短。该手术方法治疗效果好,并发症少,受益广大角膜内皮失代偿患者。项目已授权发明专利,并发表相关论文,在国际会议上交流,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开展了多期角膜移植培训班,技术具备广泛推广价值。